借鉴:国外土壤修复历程对中国土壤修复的启发有哪些?
国内外污染场地的防治历程,对我国未来土壤污染防治具有以下启示。
一是正确认识土壤中污染物的危害。土壤本身就含有重金属,因此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化学品,对环境和人体没有什么太大影响,且土壤本身具有很强的吸附和阻隔等功能。我们考量土壤中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时,通常只考虑到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而实际土壤中的污染物接触到人体,一般有一个途径,而污染物一旦从土壤中出来,会有个逐渐衰减的过程,如遇到光可以光解,遇到水可以水解,对人的影响会降低。而在做污染物风险的理论计算时,我们一般不考虑这个降解过程,这样就会过高地估计土壤中污染物的危险。因此通常情况下,土壤中的少量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没有太大影响,只有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超过一定的标准时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在荷兰等国家有一个非常好的观点,在看到一块污染土壤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怎么治理好,而是考虑这块污染的土壤还可以怎么用。不采取治理修复措施而对污染土壤物尽其用,其实是环保的策略。
二是科学合理开展土壤治理修复。目前,我国多数公众对土壤中污染物的认知和反应还是处于美国20 世纪80 年代的早期水平,从而导致现在很多的治理修复工程存在过度治理的嫌疑,进而导致土壤污染修复投资偏高。在发达地区,污染土壤投资尚可接受,但是未来在非发达地区,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困难。现在我国也充分认识到土壤修复中的这些问题,开始借鉴国外基于风险的理念管理土壤污染。对于不同功能用途的土壤,基于用地途径设置修复目标值,可大大减少土壤污染的修复投资,也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因为修复活动本身有时也会对环境产生次生影响。现在我国正逐步提倡绿色可持续修复的理念,将污染场地从调查到修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从生命周期理论考虑修复活动全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制定对环境影响小的对策。目前,我国绿色可持续修复的相关框架和技术文件正在编制过程中。
三是要重视“重治理轻调查”和修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防治问题。就像一个病人到了医院,不注重让大夫看看得了什么病,而是一心想动手术。对于污染土壤调查越仔细,掌握的信息越全面,土壤的污染程度、污染物的分布、土壤修复的边界等明了,就会大大降低治理修复成本。从调查和修复的成本来说,调查的成本可能是修复成本的30% 以下。
土壤修复过程的二次污染也容易被忽视,大家知道土壤的修复技术很多,包括物理、化学、热力等,如洗涤技术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转移到水中,加热的技术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转移到气中,如果不对修复过程的二次污染进行控制,土壤治理修复就变成污染物转移了。现在对于污染土壤的异位修复,即将污染土壤运送到另外的地方进行治理时,很多管理部门强调对原有场地评估是否治理干净,而对运送后土壤是否修复完成,修复过程中是否造成二次污染重视不够。
- 上一个: 城市餐厨垃圾处理需找到科学处理的方式
- 下一个: 污染地块修复效果评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